她
带领学生深入基层
用实践为理论涂上缤纷的色彩
她是青春的领路人
精雕细琢
化育桃李
她就是广西大学雷圆媛老师
雷圆媛,法学硕士,副教授,教育部国内访问学者,入选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第一批)骨干教师。她连续17年从事辅导员工作,曾任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书记,现任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辅导员。
雷圆媛老师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部省级课题6项(结题2项),参与10项省部级课题,在核心期刊和中宣部主办刊物上发表3篇文章。她荣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两次获广西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广西优秀教育工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优秀党员、广西高校优秀共青团干部以及全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全区高校就业指导课讲课比赛一等奖等各级各项荣誉40项。
工作思路
结合广西大学提出要培养“五有”领军型人才,即以新时代有社会责任、有法治意识、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有国际视野的领军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雷圆媛老师运用自己思政、新闻双专业背景的优势,强化学生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帮助学生以深厚的“四力”托起学生成长梦,努力为党和人民输送时代新人。
雷圆媛老师主持广西高校高水平辅导员工作室
用“脚力”丈量祖国大地
在“社会课堂”中培育学生实践能力
这些年,雷圆媛老师坚持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社会课堂”中培育学生成为具有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她坚持号召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民情、增情怀、长才干。连续多年带领学生深入基层,开展“延安红色新闻溯源之行”“建功新时代、喜迎二十大”等社会实践活动。在一次前往国家级贫困县——百色市那坡县者仲村者仲屯开展黑衣壮民族文化传播调研过程中,雷圆媛老师带领学生团队深入桂西南边陲,在几乎没有通讯信号的者仲屯里,用镜头和笔尖传播着大山里的黑衣壮文化,开展扶贫宣传工作。返程路上遭遇了山体落石险情,她身先士卒,走在实践团队的最前面,带领学生用行动,诠释着“四力”中“脚力”的内涵。活动获中新社等媒体报道。
雷老师与学生们在一起
2022年2月,她调任至电气工程学院后,开展“西电东送千里行”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广西、云南、贵州电力行业基层一线,引导学生置身社会大课堂,采撷有温度的素材,讲出有灵魂的故事,培育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毕业后积极投身壮美广西建设,到西部地区和基层一线建功立业。
雷圆媛老师与毕业生在一起
在她的引导下,累计3000余人次赴广西崇左、那坡、靖西、贵州兴义等祖国边陲地区开展实践,评选出300多篇优秀调研报告,在央级媒体上发稿30多篇,部分报告和作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用“眼力”发现中国精神
在读书学史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雷圆媛老师引导学生练就一双“政治慧眼”,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五有”时代新人。
她依托“开放式读书活动”,打出系列“组合拳”:她以开放式课堂、开放式读书、开放式活动、开放式考核的方式,面向全院学生发放5000余册书籍,引导学生自发开展了1000多场小型读书会;她抓住碎片化阅读时代的特征,线上线下开展读书活动,线上评论高达7000多条。她敢于亮剑、化身“主播”,录制“从《湘江评论》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主题的广西大学《辅导员说》微宣讲。
雷老师在延安录制广西大学《辅导员说》微宣讲视频
她坚持用科学家精神涵养学生报国情怀。2022年2月,到新岗位工作后,她建设学院党建长廊,在工科学生中开展“书香满校园”行动,在她的带动下,全院学生掀起了读书学史、创新创造的热潮,“雷老师,谢谢您让我知道了做科研、做实验是那么需要文史哲理的熏陶和涵养。”“在阅读原著中,我享受到了读书乐趣!”看着一条条信息,雷圆媛老师心里乐开了花。
用“脑力”感应时代脉搏
在学术研讨中培育学生创新精神
雷圆媛老师通过协助领导创建全国高校首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书屋、原著阅读研讨等手段,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提升“脑力”。三年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原著阅读小组从最初的1个组共13人,发展到22个组,共计163人。她组织学生在新浪微博上发起“今天你读马克思了吗?”的原创话题,阅读量共计520余万。她言传身教,在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加入其主持的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题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培育学生学术思维,不断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考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书屋
2022年到新岗位工作后,她利用学院“众创空间”营造全院“以赛促学”氛围,搭建创新创造平台,鼓励学生在学科竞赛中沉淀作品、展现自我。半年来,产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全国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国赛二等奖、区赛一等奖的喜人成绩。
用“笔力”洞察人民呼声
在网络思政中拓展学生正确视野
雷圆媛老师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善用新媒体手段,巧搭“微平台”引导学生站稳人民立场。
作为广西首个新媒体实验室的指导老师,她组织学生参与人民网“中央厨房”、舆情监测、“两微一端”等微平台,投身主流媒体,弘扬正能量。她连续7年为中国东盟博览会输送学生小记者,引导学生参与东博会对外宣传刊物《东盟快报》。她积极倡导学生参加中宣部舆情直报点、人民网舆情小组,五年来引导学生协助人民网撰写《舆情简报》达一百余篇,为广西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树立学生面向世界的正确立场和国际视野。
面向全国辅导员授课
2022年,她在电气学院创建新媒体中心,开设“学子风采”微栏目、挖掘如“非洲电力建设的‘垦荒人’”等奔赴艰苦地区基层的校友风采,大半年来累计发稿300多篇,总浏览量破30万+,在学生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五年来,她的学生累计发表5000多篇文章。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视野,洞察人民呼声,实现成长之梦,成为党和人民的时代新人。
育人成效
站稳立场
党史学习教育培育成效显著
在雷圆媛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她引导学生利用校园广播开设《党史上的今天》《党史故事》专栏,面向全校师生播出100期和100个党史故事。她所带学生参加《中国妇女报》组织的100名女大学生讲述100个党史故事。锻炼实操能力的同时,熔铸党史教育和思想教育,学生在实践中收效颇丰。
她指导学生参加教育部高教司录制《红色文物青年说》系列微党课,在央视巡回展播;她指导学生在《当代广西》等媒体上录制十余期“精神谱系”的微党课,点击率破万。据统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90%以上,毕业生遍布广西区外内主流媒体,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成为广西宣传系统上的一支排头兵队伍。
雷老师入选全区高校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并开展全区巡讲
推广运用
“读书活动”成为品牌
雷圆媛老师通过实施开放式读书活动,学生覆盖面近40000余人次,评比产生近2000篇优秀读书报告。她善于推广,多次向中宣部、团中央、团区委领导讲解介绍读书活动,获领导高度评价。活动作为典型得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发文向全区各大新闻院系辐射式推广。她撰写的《激起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一池春水》获中宣部主办刊物刊登;获“全国新闻与传播学教学创新项目”奖和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育人成果得到同行和专家的认可,在区内外高校发挥了较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雷老师向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徐晓介绍读书活动
反哺社会
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她厚植学生家国情怀,通过开展系列探访优秀校友,挖掘扎根基层的先进典型,带领学生深入广西电力行业基层一线,大力践行“留桂就业计划”。2022年,电气学院大部分毕业生扎根广西,服务在各县区主流媒体、基层电力单位。
雷圆媛老师发言
从2016年起,雷圆媛老师连续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家级贫困县开展支教活动,累计支教服务时间长达43000小时,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奉献青年力量。她指导团队获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所带学生的支教事迹入选广西共青团“最美青春故事”。近年来,在她的沁润下,涌现出如广西首位“00”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广西首个青年大学习的主持人等一批优秀学生。“雷老师,我实现愿望去村里驻村工作了,感谢你的指导!”看着学生们毕业后发来的感谢信息,她常自言自语说:“这就是一名辅导员的幸福吧。”
经验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是提升辅导员职业“含金量”成功之道
在高校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如何协调形成合力机制,是改革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目前“课程思政”的难点。辅导员主动将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专业教育中,将是学生工作激活力、创新力、服务力、战斗力的生动体现,也是提升辅导员工作“含金量”的成功之道。
强化党史学习教育
是辅导员与学生共成长最好的注解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学习教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年轻的辅导员和年轻的学生都需要在其中接受到生动深刻的教育。辅导员带头学史讲史,学生学史懂史,传播中国好故事,以此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用好用活新媒体
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好方法
辅导员既要坚持以往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又要在探索新媒体运用上下功夫,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间的创新拓展。辅导员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有利于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希望获奖辅导员
珍惜荣誉 聚力前行 再创佳绩
希望广大高校辅导员
以先进为榜样
努力培养
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