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辅导员风采
当前位置: / 辅导员风采

辅导员故事 | 李逊老师:三省三事十载育人,大音大象微火燎原

发布时间:2023/10/18 作者: 浏览次数:7926

为加强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辅导员队伍,搭建辅导员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交流平台,帮助辅导员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近日,由学生工作部(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的新时代辅导员工作坊之“守初心、铸师魂、担使命、育新人”辅导员育人故事分享会在雁山纯道楼报告厅举行。

会上,五位优秀的辅导员都分享了他们的故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把辅导员当事业干”,找准了职业发展的“阵地”和每个学生成长的“频道”,扎根一线铸匠心,技以载道守初心,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他们的做法、经验值得大家认真借鉴和学习

本期,让我们走进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专职辅导员李逊老师,感悟他《三省三事十载育人,大音大象微火燎原》的故事。

三省三事十载育人

大音大象微火燎原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与各位同仁交流工作故事。今年正好是我入职的第10个年头。十年来,我共接手了10个年级的学生,完整带完了2个年级,另外8个都以“后爸”的身份接手,虽是“后爸”,胜似“亲爸”,比“亲爸”还要操心,有3个是毕业年级“临危受命”接手,所直接带的学生超过3000人。为什么要提这些,那是因为如果没有这3000多学生,没接触到那么多学生,对学生不够了解,就没有接下来的三件事。今天我就想同大家交流十年来我做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关于新西南剧展

1944年2月到5月,在桂林举办了被誉为“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盛举”的西南剧展,西南八省上千名戏剧人汇聚桂林演出了上百部戏剧,在抗战时期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013年,为纪念西南剧展70周年,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的几位老师在策划“新西南剧展”这个项目,此时的我刚硕士毕业,几位老师找到我,希望我能加入,这样便开启了我与“新西南剧展”的缘分。

十年来,我们已在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宁、桂林等高校、中学、部队等演出近六十场。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在南宁锦宴剧场的演出,演出当天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老师早早的就到剧场等候着我们的演员们,她慕“新西南剧展”之名来,她提前来的目的是为我们的学生演员们化妆,我们的学生都激动坏了。

还记得有一场,有一位观众为我们送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礼物就是他为我们手绘的《花桥荣记》人物画像,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广西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曾大军先生,他也是《花桥荣记》的粉丝,只要有公开的演出他就会去观看。

这60多场演出我几乎每场都在后台或场下,看到演员演出后还沉浸在角色中没能走出的情绪完全释放,看到演出后大家抱团的庆祝,看到他们谢幕时越来越自信的神情和被明星般的簇拥、合影,我同样也会被感动,感动于他们的热爱和成长,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他们需要克服很多困难,花费很多课余时间,需要放弃和选择。就这样,在大家的呵护下,我们的剧社年复一年的纳新,培育着一代又一代演员,我们的第三代演员杨楠今年也已成为了我们辅导员队伍的一员。

新西南剧展多次参加校园戏剧节,共获五十余项奖励,美育案例获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得到了戏剧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师生共同组稿的《新西南剧展》于2018年出版。

新西南剧展真正实现了“用青春激活历史,用学术引领时尚,用信仰照亮人生”的育人理念。


第二件事关于桂学博物馆

2018年,学校决定筹建桂学博物馆。当得知这一构想后,我随即表示了参与建设的愿望,后来经胡大雷老师的推荐,我加盟了桂学博物馆筹建团队。

由于我们学院以理论研究为长,博物馆建设缺乏实物,所以在这一方面基本是从0开始。在建设之初,我们思考能否通过师生共建和现代媒体技术的方式,共同推动桂学博物馆的建设。于是我们成立了一个学生社团——望道记录社,邀请本科学生参与其中。望道记录社成立后,桂学博物馆的筹建进入了快车道:我带领学生团队收集藏品千余件,甄选购买书籍万余册;指导学生采访文化名人20余人;开馆后指导学生接待了近60批参观团队,为近1500人开展讲解工作。可以说桂学博物馆如期开馆学生团队是功不可没的。

在桂学博物馆中,有一个板块是刘硕良文学出版专题。刘硕良是出版家、中国韬奋出版奖得主、漓江出版社主要创始人之一,因其主编的《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将漓江出版社推向行业前端,出于信任,他将800余封与作者、译者、编辑等往来书信的原件全部捐献给了我们,是博物馆最重要的藏品之一。从2013年起我就带着学生团队到南宁南湖边上刘总家中进行访谈,有60多名学生参与了访谈。去年,在刘硕良先生家中采访时,他热情地留我们在家吃饭,还让保姆给我们做了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在饭桌上,我们的学生显得很拘谨,不敢大口吃饭,不敢动筷夹菜。刘硕良先生似乎看出了我们学生的腼腆,主动给他们夹菜。事后,保姆告诉我们,刘先生几乎不请人吃饭,更不要说给人夹菜了。他勉励我们的学生:“事非经过不知难,什么事都要努力去做,我想年轻的朋友们,还是要多用点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大受鼓舞。

今年1月,这本跨越十多年,师生共同完成的口述史终于问世,书中的各章节内容都如实记录着每一位参与学生的名字。只可惜9月16日傍晚,刚过完92岁生日10天的刘硕良先生因病与世长辞。在接受广西电视台《遇见好书》采访时,我说,刘硕良先生“真的成为了学生的人生导师”,桂学博物馆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平台,除了像刘总这样的导师,还有书籍、文献这样的无形的“导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在平台中实现知识积累、知识生产与知识创新,实现辅导员和学生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第三件事是望道社团的培育与发展

2019年,考虑到国家正在推广“全民阅读、书香中国”,大学生自然应该成为全民阅读的主力,我们成立了望道读书社。至此,三个以望道命名的学术型学生社团正式形成。“望道”之名源于学校中文系首任系主任陈望道先生的名字,也蕴含守望大道,守望正道,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意义。

2022年1月,属于望道社团的《望道之路——大学生学术型社团的培育与发展之路》正式出版,这本书是望道社团八年发展的一个小结,也是望道社团成长在路上的见证。

在发布会上,指导老师刘铁群教授谈及望道社团为她的生活增添了异样的光彩。曾任望道读写社社长、现在贺州第二高级中学工作的杨璇老师继续在高中开展阅读推广工作,把自己在社团的经验推广至自己所带的学生所在的学校。《花桥荣记》主要演员、保送至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方言专业硕士、现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吕腾崟把在登台时的勇气带到了自己的科研中,将语言演绎变成语言研究,走下舞台后在学术的道路上也越走越踏实。望道记录社首任社长郭烨泷在采访刘硕良的过程中,被出版人对于出版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付出所触动,选择把刘硕良研究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现在在南溪山医院党办工作,为单位的党建宣传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样的例子在望道社团还有很多。学生社团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集聚了有共同爱好、共同志趣的学生。望道社团的成长之路,就是一个新的路径:将思政与学科融合,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融合,将校园文化与社团文化相融合,促进社团成员的身心健康成长。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们每位辅导员谈不上在做什么大事,但所谓的大事都是孕于无声之中,现于无形之中的,这就是所谓的润物细无声,十年时光如同一瞬,我并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也希望自己继续在平凡中沉淀,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至于燎原那就交给学生们吧,相信我们的微火能聚集起他们青春的力量。

附件: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广西师范大学)
所在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中路1号
联系电话:0773-3698078